您好,歡迎來到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 2024年07月21日 星期日

當前位置:

圖書簡介

大眾建筑史

大眾建筑史

  • 作 者:沈玉枝
  • ISBN:978-7-5331-7660-0
  • 出版社: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23.9
  • 版次:1
  • 字數:400千
  • 頁數:300
  • 開本:16開
  • 點擊購買

內容提要

  建筑是凝固的藝術,也是文化的載體。本書在不大的篇幅里結合較多圖片介紹古今中外的建筑,全書分古建筑和近現代建筑上下兩篇。上篇分為古埃及建筑、古西亞建筑、古印度建筑、古歐洲建筑、古東亞建筑、古代美洲印第安建筑、伊斯蘭教建筑7個部分;下篇按時間順序介紹近現代建筑的各個流派,其中重點介紹了現代建筑派的5位代表人物和他們的作品。


  沈玉枝,研究員,1983年畢業于清華大學建筑工程系,1988年獲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碩士學位,從事建筑歷史研究十余年,后從事管理工作,曾任中國科學院基本建設局規劃設計處副處長、中國科學院高能筑博建筑設計有限公司副總經理、中國科學院軟件研究所所長助理。谷健輝,山東大學土建與水利學院副教授,博士,主持、參與國家文物局和山東省的研究課題多項,如山東省聚落文化景觀與遺產價值、城市建設事業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城市空間形態與低碳城市建設、濟南市商埠區歷史街區保護規劃、山東省文博事業發展規劃等,是世界銀行貸款項目“山東省孔孟文化遺產地保護與發展”的技術咨詢專家。

精彩導讀

古建筑概論

  世界建筑的歷史,大體可以分為上、下兩部分:前者以天然材料營建,稱為古建筑;后者以人工合成材料為主營建,稱為新建筑(近現代建筑)。在鋼筋水泥等人工合成材料成為建筑材料的主流之前,人類使用當地富源的土、木、石及火山灰等天然材料砌筑房屋,發展出土、木、磚、石、砼(混凝土)5種結構體系以及相應的建筑輪廓,加上不同區域的氣候條件和不同民族的文化背景的影響,最終形成了古埃及、古西亞、古印度、古歐洲、古東亞和古美洲六大建筑體系。
  首先,建筑材料的富源性決定了建筑的結構體系。1978年進入清華大學建筑系讀書時,筆者對建筑學一臉懵懂,記得老師在課堂留過一個思考題:為什么中國建筑沒有發展出石結構體系?不知為什么,或許是老師忘了,之后沒再提及答案。接到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的命題后,一直潛伏在記憶角落的這個問題立即跳了出來。顯然,在遙遠的古代,使用哪種建筑材料營建房屋,不是人為的選擇,而是由建筑材料的富源性決定的。石材豐富的古埃及、古歐洲和古美洲發展出了石結構體系,擁有豐富火山灰資源的古羅馬在石結構體系的基礎上又發展出砼屋頂,而樹竹茂密的東亞地區發展出了木結構體系,泥土豐富的古西亞、古印度和古埃及發展出生土結構體系及磚結構體系(磚是泥土的衍生品)。需要說明的是,六大建筑體系主要是以紀念性建筑來分類的,因石材防潮性能差,即使在盛產石材的區域,土、木也是世俗建筑的首選材料。
  第二,建筑材料的富源性也決定了建筑的大體輪廓,特別是屋頂形式。例如,用火山灰為主要材料澆筑的砼穹頂和拱頂,最大跨度分別達到43.3米和29.3米,是磚、石結構無法達到的;用木屋架能輕易搭建出較陡的坡屋頂,用磚、石與砼則無法造出;用石梁搭建的平頂,由于石材的抗彎性能較差,與生土建筑用圓木搭建的平頂相比,開間相對狹小,兩者的建筑立面截然不同。
  第三,氣候的不同,會使建筑的外觀產生差異。如上所述,富源材料決定了建筑的大體輪廓,但富源材料相同的建筑體系之間,建筑外觀也有很大的差異,如同屬磚結構體系的古印度建筑與古西亞建筑,同屬石結構體系的古美洲建筑與古歐洲建筑。究其原因,是屋頂建造技術不同所致,推動屋頂建造技術向不同方向發展的動力是對室內空間大小的追求,而氣候條件又是追求室內空間大小的決定性因素。在各個建筑體系的早期,均有用疊澀構建屋頂的做法,即用塊料向內一層一層疊砌,最終交匯于中心,形成疊澀拱頂或疊澀穹頂,因受出挑能力的限制,疊澀法構筑的內部空間極其狹窄,處于熱帶氣候環境中的建筑體系保留了這種方法,處于寒冷地區的建筑體系則拋棄了這種方法而另辟蹊徑。印度的磚結構體系,因冬季沒有嚴寒和夏季氣候炎熱,大型活動一般都在室外進行,因此發展的重點沒有放在對構筑狹窄空間的疊澀技術進行改進上,而是放在對建筑外形的塑造上,放大疊澀穹頂所形成的高矢比很大的拋物線輪廓,搭建出令人心生敬畏的高塔;而古西亞和中亞的磚結構體系,因寒冷的冬季大型活動都在室內進行,屋頂建造技術一直向著如何構筑較大室內空間的方向發展,疊澀穹頂逐漸被發券穹頂取代,進而將穹頂連在一起構成相對龐大的室內空間,終使連穹頂成為中西亞地區建筑的特征之一。處于熱帶雨林氣候環境中的古中美洲石結構體系,重點也放在了對建筑外觀的打造上,砌筑高聳的梯形金字塔來烘托頂上的神廟,用疊澀技術建造的內部狹窄的神廟只有主持祭祀的祭師可以進入,眾人則立于塔下;而處于地中海氣候環境中的古歐洲石結構體系,則盡可能地擴大室內活動空間,如古希臘建筑采用石柱木桁架屋頂,古羅馬更是在石柱石墻上用砼澆筑大跨度的筒拱和穹頂。氣候條件對同一建筑體系不同地區的建筑風格也有影響,如古東亞建筑體系的北方建筑注重保溫隔熱,用厚重的土墻圍合,南方建筑則注重通風散熱,用輕透竹席圍合,為快速排放屋頂雨水,雨水較少的北方屋頂平緩,雨水豐沛的南方屋頂陡峭;古歐洲建筑體系,快速排除屋頂積雪成為決定屋頂坡度的主要因素,降雪量大的北方建筑屋頂陡峭,降雪量小的南方建筑屋頂平緩。
  第四,文脈傳承及宗教信仰使各個建筑體系沉淀出獨具特色的建筑元素與裝飾元素,給各個建筑體系貼上了鮮明的標識。例如,古東亞建筑的斗拱,古希臘建筑的三角形山花,古羅馬建筑的券柱,哥特建筑的尖券,中西亞建筑的琉璃飾面,以及各個建筑體系反映宗教和歷史故事的雕刻、壁畫等裝飾元素。對于不需要搭建屋頂的建筑,不同宗教信仰的烙印更為明顯,如古埃及的金字塔、古西亞的塔廟。
  第五,建筑體系之間的相互影響和相互借鑒隨著區域之間的交流——無論是貿易、遷徙、戰爭還是宗教傳播而時有發生。例如,古埃及柱式對希臘柱式的影響,古羅馬的穹頂與中亞方底穹頂的融合,古埃及石窟經波斯、印度向東亞和斯里蘭卡的傳播,印度佛塔隨佛教在東亞的擴展,古西亞城門向古埃及的輸出;伊斯蘭教建筑風格則在數個建筑體系中切換,古印度建筑更是因信奉伊斯蘭教的外來者入侵而被中亞建筑取代,古埃及建筑體系也隨著羅馬人的入侵而終止并最終在阿拉伯帝國的統治下伊斯蘭化。
  總之,世界建筑因建筑材料的富源性不同,加上受不同氣候的影響發展出的建筑技術不同,形成極具分辨性的建筑輪廓。古埃及建筑體系用石柱石梁建造平頂建筑,古西亞建筑體系用泥土營建平頂建筑、用磚砌筑穹頂,古印度建筑體系用疊澀手法建造磚石高塔,古歐洲建筑體系用石塊和火山灰澆筑拱頂和穹頂,古東亞建筑體系用木材建造大屋頂,古美洲建筑體系用石疊澀折拱建造盝頂。歷史沉淀下來的不同建筑元素和裝飾元素又賦予各個建筑體系更為鮮明的標識。

友情鏈接

国产精品影音先锋,亚洲性爱在线视频,久久久无码人妻精品一区,国产精品黄片,精品国产成人一区二区91